
國外先進技術重磅引入,提升設計、制造、生產管理效率必備三件套!
2017-12-25
作者:
從產品設計到產品制造系統(tǒng)的設計,再到精益制造的生產管理,這三本書從產品誕生到成品上市,整個流程都給出了詳細具體的介紹,而且整個流程都以節(jié)能減排、提高工作效率為目的。先是設計時就考慮制造及裝配的可行性、節(jié)能性,然后對產品制造系統(tǒng)的優(yōu)化設計進行了專業(yè)的分析,最后對整個制造過程的精益管理進行手把手介紹,具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
一、書名:《面向制造及裝配的產品設計》
本書主要介紹面對制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方法,書中針對面向制造和裝配的產品設計、材料和工藝的選擇、面向手工裝配的設計、電氣連接和線束總成、面向高速自動裝配和機器人裝配的設計、面向制造和裝配的印刷電路板的設計、面向制造的設計、面向注射成型的設計、面向鈑金加工的設計、壓鑄模設計、面向粉末冶金加工的設計、砂型鑄造設計、面向熔模鑄造的設計和面向熱鍛的設計等做了詳細的介紹,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第3版包括原書所有章節(jié)的數據更新。除此之外,每一章里都添加了一套思考題和作業(yè)。這是因為本書在過去已經被許多大學作為指定教材使用,這些加入的思考題已經使得本書新版本更適合于作為教科書使用。我們的全部目標不僅僅是向服務于制造業(yè)的設計師和制造工程師提供一本參考書,而且還可作為產品設計和面向制造的設計的大學課程基礎教材。本書還提供了在制造業(yè)廣泛應用的各種基本工藝中,影響產品的制造和裝配難易程度的諸多參數的詳細討論。
二、書名:《產品制造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
《產品制造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本書主要介紹了與產品設計與制造相關的優(yōu)化技術,是產品制造系統(tǒng)優(yōu)化技術領域的權威指南。對于產品設計與制造人員和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術的人們來說,本書是不可缺少的寶典。作者吉村正孝系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早稻田大學訪問教授、高級研究員;大阪技術學院訪問教授,多年從事產品制造系統(tǒng)設計優(yōu)化的研究。
本書從優(yōu)化的角度介紹并闡述了與產品制造技術相關的內容。產品制造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最重要、最基礎的活動之一,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世界上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和經濟生活。一百年來,產品的制造方法正經歷著巨大的發(fā)展和變化?,F在,成功的制造業(yè)必須考慮產品設計和開發(fā)過程中的一系列影響因素,不僅要在激烈的產品功能、外在表現、質量和制造成本的競爭中勝出,還要滿足日益嚴格的產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回收利用和用戶主觀滿意度等要求,這些方面對用戶來說非常重要。在這種形勢下,產品制造業(yè)要在比以往更復雜和艱難的情況下作出有利的決策。傳統(tǒng)的決策方法依賴于特定領域的改善和優(yōu)化,其必須讓位于更高效的決策方法。新的決策方法能考慮到各種相關因素,在邏輯上也更加精確,但要達到此目的,系統(tǒng)優(yōu)化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書名3:《精益制造工程——最大幅度減少浪費和利潤最大化》
《精益制造工程——最大幅度減少浪費和利潤最大化》——本書作者以實際案例穿插到整個書籍的學習中,內容系統(tǒng)又不教條,帶領讀者以一種“日常”的方式去了解精益,并通過書中提到的許多精益制造的細節(jié)和基礎方法應用的實例,從什么是精益以及如何實現精益兩個方面,讓讀者對精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并了解精益的工具及應用,引導讀者不斷地思考怎樣把我們所討論的變成實際可操作的,從而走上精益改革的成功之路。
這本書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是什么”,是關于精益制造的定義;第二部分講“怎么做”,是關于精益制造的方法。第一部分探討和列舉了通過運用精益制造經營哲學,我們能把一些什么樣具體的想法和邏輯變?yōu)閷崿F。第二部分則列舉了一些精益制造的方式和講解如何將他們很好地加以利用。在我剖析精益制造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同點,但總的來說是殊途同歸的。由于緊迫感和可用資源的不一,可能導致實施的時間長短不一樣。此書具體列舉一些精益制造的基本方式和怎樣實施的方法,希望你能走進你的生產車間并真正開始精益制造。
至于第二個問題“為什么要考慮改變我以往經營企業(yè)的方式”,我大體上要給你說一下企業(yè)經營的基本原則:“通過成為客戶需求的首要滿足者來獲取更多的利潤。”我們都面臨競爭,我們的競爭也需要倚靠我們的企業(yè)。你如果不能保持持續(xù)有力的增長,你就會停滯不前,更不可能在全球激烈的企業(yè)競爭中屹立不倒。比你眼光更長遠的競爭者就會超越你,而你則開始走向衰落,這一切只是時間問題。我已經說得夠多了,這些話也許是多余的。
那么,就回到我為什么寫書的目的上吧。在過去幾十年里,美國工業(yè)已經日薄西山,我們生產的產品僅僅是我們消費的一小部分,像汽車、家用電器、服裝和其他你還能說得出名字的東西。有人告訴我們這是國際競爭的結果,而且文化的不同也表現出更有效率(競爭性)的生產技術。
過去幾十年間,許多美國的汽車制造企業(yè)已經倒閉,導致幾十萬汽車制造工人失去工作。與此同時,外國的汽車制造者們走向了美國,在同一個地區(qū)建起了產房,雇傭了同一批曾經無所事事的工人,他們開始獲利經營起工廠來。難道這都是因為文化差異的原因?
當我們關注技術時,我們會發(fā)現其中根本的差異。生產技術確實是層次的較量。任何人都能買到基本的設備和設施,雇傭和培訓合格的人員,也能買到所需的原料來制造產品。對于制造某種產品來說也有必要的步驟,每個人也都同樣照做。所以,差異就在于生產技術的不同——我們怎樣去管理和平衡人力、材料和機器等方面。
這表明與其說是因為人們工作的方式,還不如說是因為管理所有資源的方式能導致競爭效益產生根本性的差異。
因此,我們找到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們的企業(yè)需要變得更具競爭性才能存活下來。是時候把眼光轉向那些最有效益的企業(yè),并且關注他們怎在做些什么了。同時,我們也該反思自己的經營方式,哪怕多問一些愚蠢的問題。讓我們行動起來!